欢迎您光临,本站可下载高中九科word版试题及答案,可打印使用!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全国卷)

正文概述 杨朋潮   2022-10-29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全国卷)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周作人在《美文》中倡导写作“叙事与抒情”的“艺术性”美文开始,一百年间,不同时期的散文各有特色。同时,什么是散文、何为散文的审美规范等话题被反复探讨。新时期以来,散文的文体地位得以提升,但“散文美学”体系中仍有不少问题需要厘清,其中关于散文创作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就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讨的话题。

中国现代散文借鉴外来资源,并继承明清小品文的写作风格,形成自己的审美规范。现代散文诞生后,情感性成为散文首要的审美要素。对于抒情,作家汪曾祺曾经写道:“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感伤主义。”这个观点富有代表性,即散文世界欠缺进一步开掘,需要在通过写人记事、写景咏物表现情感、情趣、意境之外,获得更开阔的空间。

新时期至今,散文创作总体上逐步摆脱了过度抒情的弊病,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与艺术技巧的运用上不断拓展,经历了“独语体”散文重现、文化散文繁荣,还出现过“新散文”“在场主义散文”“非虚构文学”等或长或短的创作潮流。其中,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散文与新世纪的非虚构文学拓宽了散文的主题表达和艺术空间。前者在个人话语与公共领域之间找到衔接点,扩大了写作领域;后者寻求散文与其他文体技巧之间的沟通,开阔了艺术视野。

文化散文将历史意识引入散文,赋予散文文化的品格。承载千年大历史是读者对文化散文的最初认知,由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开拓。今天,文化散文已不囿于大历史书写,引申出众多向度,比如红色文化、女性文化、生态文化等。非虚构文学给散文带来了技术操作层面的冲击。散文创作也在文体跨界中实现新的开拓,不只记叙、描绘个人的往日亲历,状写情感世界的丰富性,还采用调查采访、查阅文献材料等方式,或者用对话、场景呈现现场,或者融入合理想象进行艺术编织。

散文终究还是散文,即使是非虚构文学也申明散文具有某些不可逾越的文体特征,而缺少个性情感精神透视的文化历史属于学术专著。散文来自作者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打动读者的是其内在的生命意蕴。以生态散文为例,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之所以经典,就在于作家在对自我生活细节进行全方位展示过程中,贯穿着完整的生态主义理念。梭罗以十几年独特的生活方式拥抱自然,批判习俗,凭借自我生命意志,成就了生态散文经典之作。

当代散文也不乏具有生命意蕴与哲学内核的作品。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景物描绘、精神臆想、隐喻表达背后,升华出一种超越现世苦难的终极情怀。我们也可以从某些回忆散文中读出伦理思想,从文化散文里读出历史背后的文化哲学逻辑。好的散文作品,情感充沛而节制,理性思考始终在场,有着哲学沉思的气质,在宁静的艺术氛围中传达出作者对天地、世界、人性的观察、感悟与思索。

(摘编自于祎《“挺大的人,何必说小姑娘似的话”——散文创作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散文在新品频出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美学体系的建设,并通过对传统散文和外来资源的借鉴,形成自己的审美规范。

B.个体对于世界的经历、体验如果仅仅依存于抒情表达,就会限制住散文的范围,并且在内容上难以得到更深入的开掘。

C.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手法多样,不断涌现出新的创作潮流,出现文体跨界现象,散文文体特征渐趋消弭,散文容量扩大。

D.散文创作离不开深切地体验生活,准确地把握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而优秀的散文是要建立在精神深度与艺术高度之上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列举了余秋雨和史铁生的作品,论证了在散文创作中应强化生命意蕴和哲学内核。

B.文章从内涵和技巧两个维度论证,有利于读者对中国散文抒情传统特征问题的理解。

C.文章置抒情问题于对散文文体认识的历史及散文美学体系中,有利于进行深入论证。

D.文章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谋篇布局,论证层层推进,脉络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文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但情感性是散文首要的审美要素这一点还是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B.文化散文赋予了散文文化品格,专注于大历史书写,强化散文的文化内涵、思想意蕴,使艺术视野不断开阔。

C.优秀散文作品应有一种哲学品格统摄和表现世界或人生,这就要求作家要有一定时间的生活沉淀和自我精神建构。

D.散文创作中,要有个性情感精神的透视,还要具有理性思考和生命意蕴与哲学内核,这样的作品才会是好作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数字经济以数据为关键要素。如何在挖掘数据价值的同时,保护好数据安全,尤其是涉及个人的信息数据,这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2019年大数据风控公司被严查,2020年万豪酒店泄露大量用户数据,包括疫情下个人健康码的数据安全问题,这些社会热点无不与个人信息保护密切相关,也影响着数字经济的未来。对数据安全及发展的法律法规需求,已十分迫切。2020年两会通过的《民法典》,为此开了一个好头。

《民法典》的一大创新和亮点就是“人格权”独立成编。该编第六章“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明确了“隐私”和“个人信息”的区别。

隐私是指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民法典》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不得“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可以说,隐私和自然人有着密切的“物理”联系,侵害隐私,犹如侵害自然人的身体。

个人信息与自然人则更多的是“数字”联系。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并能够单独或与其他信息相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并不能直接等同于侵害自然人。比如,知晓一个人的住址和直接闯入他的家中肯定是不同的。现代社会,允许他人处理我们的个人信息,比如拨打电话号码、按住址寄送快递等,已是一种必然。

对于发展数字经济来说,区分隐私和个人信息之后,我们可以明确:只有个人信息才可能成为要素,隐私中的私密信息则不可能成为要素。当然,《民法典》也提到个人信息中包含私密信息,应适用隐私权的规定。而私密信息具体有哪些,比如健康信息、行踪信息是不是隐私,《民法典》则未作说明,需由未来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予以明确。

(摘编自顾子乙《<民法典>,为数字经济突破个人信息保护之困》)

材料二:

数字社会必须处理好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这也是数字治理本身的内容。有学者从信息隐私权角度分析隐私的益处和坏处:在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的今天,过度限制信息使用会影响人们通过信息分享造福社会,这不符合互联网精神;而个人信息被滥用、个人隐私被侵犯也会使得社会环境恶化,因而保持数字社会良性运行就要找到个人信息使用和隐私的边界。无论面对的问题简单还是复杂,围绕着个人信息的数字治理不外乎这么几个过程:一是信息的收集,二是信息的储存,三是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四是信息的使用。每一个过程都可能涉及信息的隐私化和隐私的信息化,关系到是否侵犯个人隐私。隐私信息化的过程相对简单,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信息隐私化因其过程复杂,信息处在动态过程不容易把握而经常被忽视,因此更应该引起重视。

数字社会下的个人信息保护是一个难题,全世界都在试图解决这一难题,国内的相关法律也应该尽快出台。但可以预料,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即使出台全面的数据保护法律,也不一定能够应对所有的现实问题,信息社会和智能社会下新的问题还会不断涌现,数据治理与隐私保护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但是,不管面对的问题如何改变,都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最低限度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在面对个人信息时都要遵守这一原则,能不收集就不收集,能少收集就少收集。第二个原则是高门槛准入原则。对于涉及个人信息收集的业务开展必须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对于个人信息的储存、数据安全和业务必要性进行严格审核。第三个原则是相关利益者知情原则。当事者要就收集个人信息的目的,信息收集的方法,信息储存、加工、使用的权限和边界,信息使用的时间,信息的销毁等做明确的公示,以确保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

当然,仅有这些原则是不够的,应该根据数据治理和隐私保护实践做必要的调整,应该通过法治化途径使一些原则程序化,形成可操作的严格规程。只有在重新认识数字社会隐私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产权清晰的制度框架,企业才能合法收集、利用数据,个人的信息保护诉求才具备治理基础。当下要杜绝个人信息被滥用和个人信息的无界限收集,严格厘清信息使用和加工的边界,严禁针对个人信息的过度整合,营造良好的信息使用环境,提高民众隐私安全感,让社会大众可以放心使用信息资源,融入数字社会。

(摘编自王俊秀《处理好隐私的信息化和信息的隐私化》)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隐私和个人信息作出明确区分的高度重视人格权的《民法典》的出台,为我国数据安全及发展的立法工作开了一个好头。

B.现代社会允许他人拨打自己的电话号码、按自己住址寄送快递等行为,已是一种必然,但这些行为不能直接等同于侵害自然人。

C.隐私信息化过程简单,容易引起注意;信息隐私化则因过程复杂和信息不易把握而常被忽视,因此更为重要,更应重视。

D.可以预见,哪怕是出台全面的数据保护法律,也未必能够应对所有的现实问题,信息社会和智能社会下新问题依然会不断涌现,。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数字经济时代,如果只知挖掘数据价值,而不能有效保护数据尤其是个人信息数据安全,那么数字经济的未来是堪忧的。

B.《民法典》未说明健康信息等是否属于私密信息,这是它的一大疏漏,今后《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将弥补这一缺陷。

C.限制信息使用应当适度,否则既可能影响人们通过信息分享造福社会,也可能因个人信息被滥用等造成社会环境的恶化。

D.确定数据治理与隐私保护的原则是必要的,但仅有这些原则是不够的,还需根据数据治理和隐私保护实践做出相应调整。

6.现代社会中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在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哪些异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分别加以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旗杆子  冯骥才

过去,天津人把个头极高的人,称呼为旗杆子。锦衣卫桥边就有这么一个人。他很小的时候就被人叫旗杆子了。十二岁已经高人一头,二十岁时高人四头。饭量如虎,别人一顿饭顶多吃三个馒头,他吃八个,还得喝四碗粥。

男人向来靠干活吃饭,可是能叫他干的活儿只有三样:盖房子时往高处递砖头瓦片,擦洗店铺门上边的招牌,天黑时点路灯,别人用梯子的事他全不用,可是这种活儿并不常有,这就得叫他饿肚子了。然而,他饿肚子,并不全是活儿少,还因为他怕见人。他走在大街上,孩子们总拿他当作怪物,笑他,骂他,用石头扔他,但他从不回应。他怕人们见到他时,露出那种吃惊和嘲笑的神气。他从不招惹任何人,人人却可以招惹他。

清明后的一天,他上街找活儿干,像没头的苍蝇那样到处乱撞,忽有两个穿戴像模像样的中年人笑嘻嘻迎面走来,仰着脸问他:“我们给你一个活儿,一天三顿饭管饱,外加五个铜子儿,你干吗?”

旗杆子一怔,他不信有这种好事,多半拿他找乐。这两人说,他们是西头公园的,给他的活儿是站在公园门口收门票。真有这种好事,还管三顿饭吃?是不是天上掉馅饼了?他当即答应了。

到了西头公园,他的差事确实如那两个人说的,再简单不过。他每顿吃十个馒头居然也没人管。他愈想愈不明白,这种事谁不能干,为什么偏找他?

自从他站在公园门口那天开始,游人居然翻了两番。公园园长说他衣服太破,像个超大乞丐,就请来裁缝给他缝了一件干干净净的蓝布长衫,用的布比公园客厅的窗帘还长。头发剪成平头,还给他特制了一顶皮帽檐的制服帽,大小能给酒坛子当盖儿。郝园长还用彩带给他缝了个胸花。这样,他即刻成了一景,全城各处的人都跑来看。来到西头公园的人,不只站在公园外边看他,都要买张门票递到他手里,尝一尝这世上难得的神奇。公园赚大钱了。

为了叫旗杆子变得更高大,更神乎,更有光彩,郝园长叫厨子给他菜里加些肉骨头和鱼脑袋,旗杆子天天吃得周身冒火。腰身很快宽了一倍,这一壮,更威风。

可是,这就叫公园里其他人心生忌恨。暗地骂他这个没人要的怪东西,居然跑到这儿吃鱼吃肉,成了人上人。

天津卫有钱的人多。有的人见到这个天下罕见的巨人,便会给一点赏钱,旗杆子收下后,知道这钱不该归自己,不管多少,尽数给了郝园长。可是公园里其他人说他私藏了不少赏钱,这些话传到郝园长耳朵里,郝园长说:“你们总把人往坏处想。他藏钱你们看见了?”

有人把郝园长带到大门口的门柱边,支上梯子,叫郝园长爬上去看,这墙柱顶端铜球底座下边竟然掖着一些钱,有铜子儿、银元,还有洋人的纸币。旗杆子比墙高,铜球在他身边,只有他才能把这些钱藏在这里。

郝园长火了,把旗杆子叫来劈头盖脸一通骂。旗杆子站在那里,嘛话没说,也不分辩,表情发木,只是脸不是色儿,最后他把长衫脱了,帽子摘了,转身走了。

郝园长是有脑子的人。等事情闹过去,他便琢磨,那钱真是旗杆子藏的吗?如果是,为什么不拿回家,干嘛掖在墙头上边?他暗想,是不是有人做手脚,成心搅局?可是,旗杆子离开他这儿之后,哪里还能找到一天三顿的饱饭吃?

这事对郝园长也是一样。旗杆子一走,他的公园好像荒了。他就又跑到老城内外去找旗杆子。一连找了十天,在锦衣卫桥那边找到了旗杆子的破房子,敲了半天没动静。郝园长进去,只见旗杆子躺在床上,已经断了气儿。郝园长发现他身子板平,肚子凹了下去,肯定是饿死的。他动了良心,后悔那天一气之下辞退了这个被冤屈的大个子。

郝园长打听房前屋后的邻居,只听说过他的一点零碎。诸如他家是山东鲁西南的沂蒙山人,父亲给人扛活,父母早已死去,没有手足,也无亲友,孤单一人。郝园长心里有愧于旗杆子,出钱给他打了一口松木棺材,可是,棺材打出来后,旗杆子却放不进去,量一量尺寸没有错,为什么放不进棺材,难道死了的旗杆子居然长了一块,比棺材还长?棺材铺老板惊奇地说,这事从没见过,也没听说过。人死了本该抽抽,怎么反倒长了一截?这傻大个子真有点奇了!

人间容不得高人,只有死后再去长了。

于是,郝园长又加点钱,把棺材加长一尺,才装了进去。旗杆子无亲无故,入殓时没人,郝园长也不愿意看,只是雇人草草埋在南门外乱葬岗子里完事。

从此,此地再无高人,亦无奇人。

(节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全本》,有删改)

文本二:

二十年前,脑袋里忽冒出一群人物,全是我家乡天津卫的奇人异事。天津这块地里边,有碱有盐还有硝,生出各色性格的人,又热又辣又不好惹。我相信——如果没这些人物,就不知道嘛叫作天津卫。

文化学者好述说一地的特征,写小说的只想把这一方水土独有的人物写出来,由此实实在在捧出此地的性情与精神,所以自从我写小说,此地的人物就会自个儿钻出我的笔管,然后一个个活脱脱站出来,独立成篇;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篇小说,反过来一篇小说一个故事一个人物,比如《俗世奇人》就是这种写法,我喜欢这样的写法,好比雕工刻手,雕出一个个有声有色有脾气有模样的形象。

(节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新篇>序》,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郝园长虽然注重经济利益,但他也关心“旗杆子”,与周围嫉妒冷漠的人形成对比,也给文章增添了一抹暖色调。

B.文本一讲述故事、描写人物时多使用天津卫的方言俗语,如“嘛”“搅局”等,使文章充满浓郁的地域特色。

C.文本一采用限知视角讲述故事,叙述者适机站出来品评人物、表达观点,与古代话本小说的“说书人”相似。

D.文本二阐明作者创作《俗世奇人》的写作理念,写一方水土独有的人物,来反映这个地域独有的性情与精神。

8.文本一体现了“旗杆子”的哪些奇人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9.文本二提及“捧出此地的性情与精神”,文本一从“旗杆子”的故事中反映出天津卫的哪些性情与精神?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为兄轼下狱上书  苏辙

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

B.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

C.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

D.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与“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相”含义不同。

B.“死固分也”与“固前圣之所厚”(《离骚》)两句中的“固”含义相同。

C.“无所告诉”与“则告诉不许”(《陈情表》)两句中的“告诉”含义相同。

D.“特许所乞”与“生,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两句中的“所”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以呼天抢地的语气陈述人命关天的危迫,继而动之以手足之情,晓之以如焚之忧,感人至深。

B.第三段中苏轼的一段话,一谓苏轼少有大志,又遇杰出明主,深欲报效朝廷;一谓平素在朝势力孤危,一旦身陷囹圄,除兄弟外无人搭救。

C.苏轼在被捕前让人对苏辙说,自己在朝中很是孤单,身边亲近的人因为怕受到牵连不会为自己讲情,希望苏辙能念及手足之情向皇帝为自己讲情。

D.苏辙举缇萦卖身赎父的典故,想捐出自己的官职为苏轼赎罪,不敢存非分之想,只希望能救兄长出狱,使兄长不至于死在狱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

2)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平陵寓居再逢寒食  朱湾

几回江上泣途穷,每遇良辰叹转蓬。

   火燧知从新节变,灰心还与故人同。

莫听黄鸟愁啼处,自有花开久客中。

贫病固应无挠事,但将怀抱醉春风。

【注】①朱湾:生卒年均不详,大历年间进士。性浪漫,好琴酒,放纵山水,不应征辟。②火燧:古有钻燧改火之俗。因季节变换改用不同的燧木以取火。③灰心:《庄子·齐物论》有“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之语。④故人:古人,此指介子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标题不难看出,诗人在外漂泊已久,这是他在平陵寓所度过的第二个寒食节。

B.首联用词巧妙,“几回”“每遇”“泣”“叹”等词,写尽久旅的沧桑与凄苦。

C.颈联写诗人告诫自己关注客居之地鸟语花香的春日美景,表明其心境开始转变。

D.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困顿之中本不应再让忧烦萦心,只需放开胸怀陶醉于春风之中”的感叹。

15.颔联“灰心”一词巧妙而隽永,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新教材地区)

1)《大学之道》中提出人人都要修养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石之瓠》中惠子因为“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所以最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写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

 

(旧教材地区)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已毕,但人们依然在月下沉醉于乐声中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________________”,但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中描写大自然的色彩变化,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民间”是非遗传承的底线。据非遗有关文件规定,当代非遗传承人要坚持首先在“民间”传承非遗的职责。守护住“民间”这条正道和底线,才能进行传承与创新。舍弃“民间”的所谓“创新”,是一种

   ①   的错误做法。

运用民间思维,立足乡间水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后传承。历代剪纸艺人都是沿着这条路行走的。潮州剪纸老师傅常说:剪一张纸,是小孩子都会的事,也很容易学会基本剪法;只有通过相当时间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倘若要进一步精熟传承创作,则需要“技”与“艺”的巧妙结合和想象力的无边无界。过去老奶奶剪“花”,各式各样,信手剪来,栩栩如生,就是因为她们已将技与艺融为一体,化入血液。

在千百年来的传承中,艺人们不断修改补充,   ②   ,把技艺锤炼得越发精绝超凡。流传至今的经典图谱,多随物象而剪饰。可以说,凡是能用作祭拜的水果供品,艺人们都可以创造出适合它的水果供品花。既有中秋拜月用的,也有时年八节、敬神拜祖用的,还有婚嫁习俗中用的,可谓   ③   ,花样奇绝。这些供品花艺术构思都源于生活,非常精妙。其造型简洁灵活,都是按照随物赋形的创作手法进行布局结构的,是历代潮阳妇女们的集体守正创新的成果。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修改为“但若要熟练掌握,则非要相当时间不可”会更好,请简要分析这样修改的理由。(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疫情防控常态化,居家网课模式上线,新的伴生问题也随之出现。疫情下的居家生活带来了学习模式、工作方式和社交场景的巨大变革。揆诸历史,如果不是公共卫生危机的倒逼,以上每一个方式的转型可能都是以几十年时间为单位的,但现在,   ①   ,而且还集中出现了。一个家庭既要符合线上授课要求又要贴合居家办公秩序,其实等于把原来外在的规则和关系时空压缩到小小家庭中了。而一般在这种情况下,相对弱势的人群是最容易出现不适和负向反应的,家庭中,   ②  

从这个角度看,防心理抑郁甚至比防眼睛近视还急迫,同时,这个,也不能轻描淡写地诉诸家长疏导。学校教育体系是有高度专业性的建制,居家上课,并不等于可以把这种专业性任务转嫁给家庭教育,还是要探索渗透于整个教学的心理疏导方法。此外,城市也要综合统筹心理干预的专业资源,   ③   ,提供家庭遇到问题时的专业渠道。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请根据文本内容,为这篇新闻报道撰写一则导语。要求表述全面,简洁流畅,不超过30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译文:不倚仗年龄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交朋友。交朋友,交的是品德,不能够有什么倚仗。)

——《孟子》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译文:因此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这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肯定得恰当,这是我的朋友;一味对我阿谀奉承的人,就是害我的寇贼。)

——《荀子》

讲学以会友,则道益明;取善以辅仁,则德日进。(译文:通过学习来结交朋友,真理就更加明了。用善行来辅佐仁义,品德就日益进步。)

——朱熹《论语集注》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示。读了上面有关“交友”的三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发言稿,在学校班会课上,与同学们交流。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319访问人数(位)
  • 254本年发布(个)
  • 2本月发布(个)
  • 2 今日发布(个)